“鏈式思維”的油坊答案
立秋過后,一陣小雨,天朗氣清。記者來到油坊鎮,看到處處涌動著發展熱潮——新材料產業園內車來車往,生產正酣;高標準農田里稻苗充滿生機,好似綠色地毯;從衛生院里的暖心問診,到文化廣場的載歌載舞;從工廠里的機器轟鳴,到田間地頭的研學歡笑……這個長江之畔的小鎮,正以“鏈式思維”為鑰匙,打開承壓前行、穩字當先、高質量發展的多重可能。
產業的“鏈”,是油坊發展的硬核支撐。當光伏、建材、電氣等產業形成環環相扣的集群,發展便有了滾雪球般的動能。太陽集團與上邁新能源的“雙循環”,大地水泥與華鑫環保的“內循環”,海緯集團與南高齒集團的“新對接”,不是簡單的企業疊加,而是產業鏈條的深度咬合。這種“握指成拳”的智慧,讓每個企業都成為鏈條上的重要一環,既共享資源紅利,又共擔發展風險,為鄉鎮產業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——不貪大求全,只在優勢領域做深做透,讓“小而精”迸發出“大能量”。
鄉村的“鏈”,是油坊振興的獨特密碼。紅色資源、非遺技藝、田園風光,這些散落的珍珠,被“研學”這條線串成了項鏈。培根師范舊址的思政課,讓革命歷史多了現實的溫度;秤桿作坊的老手藝,讓傳統文化有了傳承;親子菜園的農耕體驗,讓田園生活有了互動。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,鄉村從居住地變成“成長課堂”。
民生的“鏈”,是油坊幸福的堅實底色。從衛生院的搬遷升級到腫瘤篩查的持續推進,從社保醫保的擴面到文化活動的常態化,油坊的民生工作像在織網,每一個節點精準對接群眾需求。3.8萬居民的醫療保障,600余例異常篩查的及時干預,不是冰冷的數字,而是“民生無小事”的生動注腳。當發展成果通過一條條民生鏈條傳遞到每個家庭,“幸福油坊”便有了最真切的模樣。
油坊鎮以“鏈式思維”鍛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的生動寫照——產業強筋骨,鄉村增活力,民生暖人心,三者環環相扣,共同奏響了鄉鎮發展的協奏曲。或許,這就是油坊給出的新時代鄉鎮高質量發展的答案:找準自身優勢,用系統思維串聯起發展的各個環節,便能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振興之路。(陳怡帆 童本寬)
責任編輯:龔逍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