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陽界牌奏響“振興曲”
“富民強村”開路 “精建細管”賦能
金山網訊 從智能農機穿梭田間的富民強村,到生態宜居蓬勃發展的美麗鄉村,再到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英才興村……今年以來,丹陽界牌鎮通過下好“富民強村”棋、“集鎮品質”棋、“精建細管”棋,扎實推進農業農村工作實現從“面子”向“里子”的深度轉型。
下好“富民強村”棋,農民增收掛心間
要實現產業振興,必須打破“政府建、群眾看”的慣性,真正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資本的參與,實現從“輸血”到“造血”的轉變。
界牌鎮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“三農”工作的頭等大事,聚焦穩產保供,落實水稻關鍵生育期精細化管理。全面筑牢農產品質量安全防線,保持全鎮22戶5畝以上水產養殖池塘的常態監管,強化8戶鯽魚養殖主體源頭管控。每日對轄區內3處馬路市場的水產品銷售檔口實施巡查,截至目前農產品質量檢測總體合格率及水產品抽檢合格率均達100%。
“農業農村工作,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。”界牌鎮黨委書記劉奇說。近年來,界牌鎮扎實推進界中第一工業集中區施工,預計新增稅收700萬元/年、新增村集體收入300萬元/年。深化村組工業集中區改革,全面推廣構建專業團隊“EPC+0”村改模式、聯合體黨委“村組”自籌模式、構建企業“項目”導入模式。對標省級“雙清雙化”“1+5”政策體系及市級“二清理三規范一健全”要求,重點開展突出問題動態清零行動,切實提升農村集體“三資”管理規范化水平。加強總投資約2300萬元的青綠智慧農場建設項目、年產2萬臺施肥機的致遠塑件新建項目等常態化協調保障,確保重點項目投資穩步推進。
下好“集鎮品質”棋,一路一街遇見美
農村公路既是村民的“出行路”“致富路”,也是推動城鄉各類要素交換的重要渠道、城鄉融合發展的強力引擎。
如何實現“一路一街遇見美”?近年來,界牌鎮積極構建“政府主導、企業參與、社會協同”的道路更新改造新模式。對宏森北路、旭日路、界牌路事故多發路段和交通瓶頸地帶進行針對性改造,完善道路標志標線、交通信號燈、安全護欄等基礎設施,做好道路硬化綠化美化。總投資338萬元的富民西路污水管網建設工程正在辦理招投標手續,雙豐路、戰斗溝路污水管網和雨水井箅子改造工程已經完工,總投入500余萬元的界中社區支管網等改造工程正在施工。
此外,積極與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合作編制《界牌鎮戶外廣告設施設置規劃》,探索戶外廣告市場化管理路徑。制定《界牌鎮“門前三包”責任制監督激勵辦法》《物流行業綜合整治行動方案》,設立有獎舉報,構建多方協同治理新格局。深化“四聯四治四美”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,營造“干凈整潔、有序暢通”的集鎮面貌。
下好“英才興村”棋,精建細管在路上
如何讓人才優勢轉化為地方發展動能?界牌鎮在社會治理上精心布局,推動精建細管永遠在路上。
圍繞英才興村,界牌鎮扎實做好社區“兩委”換屆的準備工作,界牌鎮6個社區,共核定“兩委”職數45個,定額職數42個,實有“兩委”40名,其中定額38名。根據換屆工作繼續提名的年齡要求,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,儲備社區其他“兩委”后備人才35名,其中退役軍人4名。
英才興村賦能基層治理。界牌鎮全力推進精建細管工作,以制定《界牌鎮基層治理三年行動方案》為契機,清單化、銷號式推動黨建引領聯系、網格治理聯動、安全生產聯管、矛盾糾紛聯調、數字賦能聯享、服務民生聯心6個方面、36項具體任務落細落實。優化“界牌治理2.0”小程序,完善無人機航拍巡查機制,統籌“天眼巡”監管違法建筑、違法用地、長江防汛、環保、安全生產等工作,有效提升基層治理信息化、智慧化能力。完善“黨建+網格”聯動機制,打響五大黨群服務站品牌,打造“家門口”紅色服務陣地,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(記者 佘記其 通訊員 姜旭洋 崔恬靜 施怡)
責任編輯:董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