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九九精品,理论片久久,91欧美,亚洲天堂一,曰本一级毛片,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一区二区,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

首頁 新聞中心 鎮江新聞 鎮江新聞 - 區域

句容佴池流淌“幸福泉”

特色產業“領航” 文化融合“聚力”

2025-08-26 07:00

金山網訊    青山綠水間,一棟棟獨具特色的青磚黑瓦房錯落有致,點綴于句容侖山腳下的翠綠叢中,鄉村的小路蜿蜒平坦,路旁的鮮花綠樹、美麗人家,與遠山青黛相映生輝,潔凈如洗的藍天下,村口矗立的碑上“少數民族特色村”幾個大字訴說著佴池村的變化。

支部領航,產業鋪就共富路

佴池村是全省39個少數民族村之一。近年來,佴池村整合資源,用好發展資金,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,讓民族團結結出“經濟碩果”。

走進句容邊城鎮佴池村的特色生產基地,一棟棟大棚整齊排列,村民們為秋冬季草莓種植提前忙碌著,正在新建的冷庫、檢測中心等設施建設進入尾聲。曾經的“龍須溝”如今是一片生長茂盛的有機水稻,稻田里一只只鱉忽隱忽現。旁邊十幾個特種養殖池內飼養的澳洲龍蝦不時露出水面,跳躍游動,繪出一幅綠色發展的多彩畫卷。

村黨總支書記張良說,佴池的特色農業項目從無到有,從有到優,共投入500多萬元,基地創新采用“黨支部+公司+技術單位+農戶”運營模式,成立江蘇佴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,實現農作物種植銷售一體化,帶動40多人穩定就業,實現銷售千萬元。

這里生產的小番茄口味獨一無二,“澳龍”養殖全市唯一,有機稻米聲名遠揚……優質的農產品緣于優良的環境支撐,佴池人把做優環境作為立村之本,近年來投入數百萬元開渠引進侖山水庫水源,整治污染多年的“龍須溝”。喝著礦泉水、吃著有機肥的農產品讓佴池農業改變了模樣,也讓村民從綠色發展中得到更多紅利。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31600元。“再過兩年,佴池的特色農產品將有自己的品牌,形成新循環的共富體系。”張良信心滿滿。

文化融合,講好團結新故事

走進新建成的佴池村民族館,館內存放著各種民族服飾,墻上展示著回、苗等16個民族的風情圖片和介紹,另一邊是佴池村村史實物和抗戰史的展覽,濃郁民族風撲面而來,讓人真切觸摸到厚重的抗戰歷史。

佴池村把文化融合作為凝聚共識、增進團結的“黏合劑”,打造出新時代文明實踐所、農家書屋、“紅石榴家園”等陣地,讓村民們在陣地中交流,在家園中融合。每年定期的民俗體驗、文藝展演,村民們自發來到廣場跳起歡快的民族舞,畬族老人唱起山歌;在“石榴籽小課堂”里,回族阿婆為大家做起香酥的馓子;端午節包粽子比賽、元宵節趕制各種花燈、中秋節制作傳統月餅……笑聲在山村回蕩,歡樂在人們心中流淌。

畬族潘大媽年輕時因山歌唱得好,在村里特受歡迎,如今她每逢節日都要為大伙唱幾首助興,她還把山歌填入新詞,歌唱山村的變化,村里的孩子們現在也跟著她學會了唱山歌。

“我們村現在有許多講故事的、唱山歌的,還有制作傳統工藝品的村民,雖然民族不同,但大家在文化融合中團結得像石榴籽一樣,相處得像一家人。”張良感慨道。

民生實事,繪出幸福美家園

“在邊城鎮10多個村中,佴池人的幸福指數排在前列。”這是邊城鎮統戰委員高亮對佴池人的評價。這得益于村“兩委”多年來秉持的發展理念。在佴池,記者見到村民屋頂上的光伏發電設備,每年發電量4.2萬千瓦時,年戶均發電600千瓦時,創收4000多元。自2017年開始,村里投入350多萬元,建設少數民族村寨主體,建成了醫務室、公廁、村史館、文化廣場等設施,建設的6.7公里村路直通所有自然村,連接每家每戶,500多盞路燈照亮村民回家路。

隨著侖山湖蓄能電站的建成,佴池村的旅游優勢顯現。村“兩委”按照旅游村的標準制定旅游發展規劃,計劃新建民宿、農家樂等設施,生產民族村特色產品,包裝現有農產品,假以時日,將佴池建成全市獨有的“民族文體體驗+鄉村旅游”景點,讓鄉村振興的活力在青山綠水間釋放。(記者 朱浩 滕慶海  通訊員 笪倩倩 步婷

責任編輯:董禮

返回首頁
相關新聞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