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秋老虎”下山,淬煉城市韌性成色
近日鎮江持續晴熱,氣溫居高不下,氣象臺頻頻發布的高溫預警,這不僅是對電力保供能力的壓力測試,更是對現代城市韌性的一場綜合大考。
所謂城市韌性,并非指城市在災害面前堅不可摧,而是指其具備承受、適應并從不利影響中快速恢復的能力。應對“秋老虎”,我們不能年復一年停留在“被動應對”的模式。保障水電網平穩運行、提醒市民減少戶外活動,這些是基礎動作,是底線思維。而要拿到高分,則須向前一步,具備更為前瞻的韌性規劃和更具溫度的人文關懷。
提升韌性,需要科技的硬支撐。我們能否更大力度推廣節能技術和綠色建筑,從源頭減少能源消耗?我們的海綿城市建設能否更有效地緩解熱島效應,為城市“降溫”?這些課題,都需要我們以創新的思維去破解。
提升韌性,更離不開制度的軟實力。酷暑之下,最辛苦的是那些戶外勞動者:環衛工人、建筑工人、外賣小哥……我們的關懷不能止于一句感謝,而應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:設立更多配備空調、涼茶的“愛心驛站”,推動用人單位落實高溫津貼、實施更為靈活的錯時工作制,這些都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觀體現,是對勞動者最好的尊重。
一場“秋老虎”像一面鏡子,照出了城市管理中的細枝末節;也像一塊磨刀石,淬煉著城市應對風險挑戰的韌性與智慧。它提醒我們,城市的現代化治理,不僅要追求發展的高度、速度,更要彰顯管理的精度和城市的溫度。唯有如此,我們的城市才能在未來的各種挑戰中,始終保持從容與安定。(朱秋霞)
責任編輯:龔逍遙